学术活动
学术活动

活动回顾|“在路上——中国西部钢琴作品”成都师范学院专场音乐会

发布日期:2024-11-04 14:01:55

作为“在路上——中国西部钢琴作品音乐会”的第二站,2024年10月22日下午14:00,来自星海音乐学院钢琴系、星海音乐学院中国钢琴音乐研究中心的青年钢琴家张奕明博士,在成都师范学院鱼凫音乐厅为听众带来了一场集传统与现代的中国钢琴作品专场音乐会。其中作曲家邹向平正在创作中的大型钢琴组曲《茶》中的前两首作品:序曲《蒙顶山上茶》、《茶马古道的流彩》为全球首演。

不知是否是因为此次巡演地之一有成都的缘故,张奕明博士特地选择了两位成都作曲家的作品:蒋祖馨的钢琴组曲《庙会》与邹向平的组曲《茶》的选段。这两首作品无论从写作技法还是音乐风格上看,都是性格迥异的。

《庙会》完成于1955年,那个年代属于中国钢琴音乐的“共性写作时期”,因此此曲的写作风格相对传统。全曲用人们熟悉的“民族”音乐语言予以表达,相对单纯、客观地描绘了西南地区的庙会节日。作曲家内心的情感虽有部分体现,但总体来说仍被严格的写作逻辑“压制”或者说“隐藏”。作曲家对听众以及演奏家的态度是“谦卑”、“求懂”的;从写作语言看,作曲家并未采用复杂、艰深的钢琴化织体。更多的是使用乐队化思维下较为朴素的钢琴语言。五首标题性小品或许是出于篇幅的限制,注重呈示而鲜有展开。支声复调的使用使作品民间民俗文化的风味显得更加明显。作品总体呈现出一种“接地气”的听感与亲切感。

在《庙会》问世70余年后,当代川籍代表性作曲家邹向平的《茶》则展现出截然不同的形象。可以说与《庙会》的形态完全相反。作曲家力图展现个性化的音乐语言,因此将表象上的共性音乐语言“精简”再“精简”。甚至音乐创作中传统的规则,或者说表面的写作规则在高度个性化音乐语境下显得高度 “内隐化”,甚至“若隐若现”。作曲家对听众以及演奏家的态度颇有诗仙李白般的“傲然”与“泰然”。“音”里行间彰显出似士大夫般的风骨。

与《庙会》的区别是,作品表面“写景”实则“写意”,作曲家对现实“画面”在音乐中的呈现绝不是简单的如西方油画般的写实主义风格,而是中国水墨画般“不求形似、但求神似”。作曲家不需要听众记住某段具体的旋律或主题,任由听众随着音乐的演进而思绪飞扬。作曲家独爱的“视觉形状转化为音符形象”的创作手法,在这套作品中用在了对“茶”字笔画的音型化解构上。如舒曼常爱用字母作为作品核心动机一样(如《ABEGG变奏曲》),作曲家将“茶”字的每一笔画,用中国式的声音进行构型,在作品的引子中予以呈现,在中国钢琴音乐的创作中实为首见。此外,作品中使用的琴内技术无疑具有音乐意义,而非只是某些现代风格作品形式上的“噱头”。使用该琴内技术带来的奇妙泛音,似寺庙中木鱼、古钟。总体音响效果与作品的内容高度贴合,令人印象深刻。

从组曲《茶》的前两首作品看,作曲家一如既往地对钢琴家抱以“不甚友好”的态度。作曲家不会像肖邦、李斯特、拉赫玛尼诺夫、王建中那样,下笔时对钢琴家抱以是否顺手、舒适等“人文关怀”。翻开谱面,引入眼帘的“距离感”是对钢琴家演奏此作品的决心进行的第一道“筛选”。姑且不论最终的演奏呈现,就是能读懂乐谱都是对演奏者音乐素养和能力的一大考验。而当钢琴家背谱演奏时,也许只有看过乐谱的人才能感受到犹如“脑力炫技”般另类的体验。

作曲家在钢琴上追求的“新”声音以及高度个性化的音乐语言无疑是具有启发性和健康的。也许正如作品标题“茶”一样,需要在无数次的“冲泡”和“细品”下才能触碰到作曲家的灵魂。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中国钢琴音乐研究中心秘书唐佳妮老师作为导赏者,全程参与到整场音乐会的演奏中。导赏的加入与这些“新”作品的演奏产生了某种奇妙的“化学反应”。钢琴家张奕明亲拟的导赏词伴随着导赏者朴素、富有磁性的诵普通听众在“晦涩”、“陌生”的现代音乐语汇中得以某种程度的引导与指引无论从形式、还是效果上看都是新颖且成功的。这也为中国钢琴新作品的演奏与推广提供了一条新路径。


供稿|成都师范学院音乐学院钢琴教研室主任 向往